家里有娃的,最近有没有被一件事困扰着:一到夏天,孩子就总是出小状况?不是身上起疹子、就是老喊肚子疼,有时还莫名发烧。看着天气越来越热,连大人都觉得喘不过气,小孩儿更是娇气得不行。是不是夏天一来,孩子的身体就特别容易“闹脾气”?
其实,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个问题:孩子不是“小大人”,他们对高温的耐受力和代谢方式都和成年人不一样。
大人流点汗不算啥,小孩儿流多了,可能就虚脱了;大人热了自己找水喝,孩子热了未必知道要补水。问题就是这么悄悄地来了。
有一次门诊碰到个六岁的男孩,上午还活蹦乱跳地在小区里玩滑板,下午却突然发烧、呕吐。
家长一开始以为是中暑,结果一查,竟然是“低钠血症”——简单说就是体内的盐分跟不上流失的速度。这事一开始看着像中暑,实则和电解质紊乱有关,轻则乏力头晕,重则抽搐昏迷。
展开剩余84%所以说,夏天带娃,不是简单地给他穿少点、喝点水就完事了。有些“坑”,看着不起眼,实则危险得很。下面这6件事,真得一个都不能忽视,尤其是最近热浪一波接一波,孩子身体扛不住的情况越来越多。
第一,别把“出汗”当成健康的象征。
很多人觉得,孩子流汗多是“阳气足”,身体好。但真不是这么回事。孩子的汗腺还没发育完全,调温能力差,一旦出汗太多,体内水分、钠离子、钾离子就容易流失,就像一个水缸底下破了个洞,水哗哗往外漏,迟早有一天会“见底”。
而且小孩不像大人,出汗多了不会主动补水,还特别爱喝果汁、饮料,这些东西里糖分高,盐分少,反而会加重体内电解质紊乱。所以,夏天出汗多,光补水不行,得搭配点淡盐水或者儿童专用电解质液。
第二,防晒可不是“涂点防晒霜”那么简单。
说白了,孩子的皮肤还很嫩,角质层薄,紫外线一照,比成人更容易晒伤。有些家长怕孩子缺钙,天天让孩子在太阳底下“补钙”,殊不知,过度暴晒不仅不会让维生素D合成更多,反而可能引发皮肤炎症甚至热射病。
防晒最靠谱的方式,不是猛擦防晒霜,而是避开中午11点到下午3点这段最毒的阳光时段。如果非得出门,尽量穿透气长袖、戴遮阳帽、打太阳伞,防晒霜只是辅助,别把它当万能盾牌。
第三,饮食方面,别光想着“凉快”就拼命给孩子吃冷饮。
天一热,冰淇淋、冰饮料、小摊上的冰粉、西瓜一堆堆地上桌,孩子嘴是满足了,可肠胃却未必买账。尤其三岁以下的孩子,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,太凉的东西一塞进去,肠胃一收缩,就容易引发腹泻、呕吐,甚至肠痉挛。
还记得一个三岁女娃,天天吵着吃冰镇果冻,一天吃三四个,结果肚子痛得直打滚,来医院一查,肠炎+轻度脱水。
夏天虽热,但孩子的饮食更要讲究“温和”二字,冰镇的东西偶尔吃可以,频率和量一定要控制。
第四,别以为在室内就安全,空调也能“惹祸”。
很多家长热得不行,就把空调开得哗哗响,还直吹孩子。你以为是在降温,实际上可能是在“制造病因”。孩子的鼻腔、咽喉黏膜娇嫩得很,空调直吹、室内温度过低,很容易造成呼吸道干燥、免疫力下降,感冒、咳嗽、扁桃体炎接踵而至。
比较理想的做法是,空调温度控制在26-28℃之间,避免冷风直吹,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。另外,可以在房间里放盆清水或加湿器,让空气湿度保持在合理范围,别让孩子吸进太干的空气。
第五,别让孩子在烈日下长时间玩耍。
夏天的太阳,不是“晒晒背”那么简单,暴晒半小时,体温能迅速飙到39℃以上,尤其是跑跳打闹之后,孩子体内的热量更难释放出去。这种情况下,一不小心就会发展成中暑,严重时甚至会中热射病。
有个9岁的孩子,和小伙伴在水泥地上踢球,太阳底下连续踢了两个小时,回家后浑身发烫、意识模糊,被紧急送到医院,一查是重度中暑+肌肉溶解综合征。所以,再爱玩也得限时限地,上午10点前、下午4点后才适合户外活动。
第六,别小看蚊虫叮咬。
很多人觉得蚊子叮咬只是皮肤痒痒,抓一抓就好了。但对于孩子来说,有时一个小包可能就引发连锁反应。有些孩子对蚊虫唾液蛋白高度敏感,一咬就肿成“小馒头”,甚至局部化脓感染。
而且,夏天是登革热、乙脑等虫媒传染病高发期,被“带毒”的蚊子咬一口,后果可不是抓抓那么简单。
所以,防蚊措施别偷懒,家里要装好纱窗、蚊帐,尽量穿长袖长裤,外出时可适当使用儿童专用驱蚊产品。
有人说,夏天带娃太难了,穿也不是,不穿也不是,吃也要控制,玩也不能放开。确实是这样,因为孩子的身体是“半成品”,一不留神就容易出岔子。
其实,照顾孩子从来不是“防一个病”这么简单,真正难的是,提前意识到危险在哪儿。
比如出汗不是越多越好、防晒不是越久越补钙、空调不是越凉越舒服……这些细节,才是决定孩子这个夏天能不能安然度过的关键。
所以说,别小看这6件事,它们看似鸡毛蒜皮,实则藏着大问题。夏天带娃,拼的不是“谁更放松”,而是“谁更细心”。多点耐心,少点麻痹,这个夏天,才能过得安稳又安心。
发布于:甘肃省人人顺配资-排名第一的炒股杠杆平台-配资门户论坛-个人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