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改写:
写作确实不容易,作者们每一天都在辛勤创作,只为了能养家糊口。因此,希望各位观众能给予更多理解。本文中加入了5秒钟广告,观看5秒后便可免费阅读全文。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~~~
文 | 张润晨
编辑 | t
提到“洋枪队”的威名,相信许多人对其记忆犹新。清朝末年,这支由洋人指挥、装备洋枪洋炮的军队曾一度威震四方,气吞万里如日中天。但,最终,这支表面上看似无敌的队伍却被李鸿章——这个有着“裱糊匠”之称的清朝大臣,巧妙地从历史舞台上逐步撤下。李鸿章究竟是如何运用他的官场智慧,让这支洋人自信满满的“常胜军”最终解体呢?今天,我们就来深刻探讨这一过程。
展开剩余83%常胜军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,那时的清朝政府正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。太平天国等各地义军掀起的叛乱几乎让大清的根基动摇。面对如此局面,清廷也曾试图自力更生解决问题,但此时的清军已经衰弱至无法应对挑战的程度。在无奈之下,清政府选择了向外国势力求援,最终聘请了美国冒险家华尔(Frederick Townsend Ward)来组建“洋枪队”,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常胜军。
华尔虽是外国人,刚到中国时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几乎一无所知,但他所拥有的“洋枪洋炮”却极大地吸引了当时的清政府。华尔在常胜军的领导下,利用西式的战术和装备,迅速帮助清朝击败了不少叛军,尤其是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,常胜军表现得相当出色。清廷自然对这支军队愈加青睐。
然而,问题随之而来,尽管常胜军在战场上屡次获胜,但毕竟这支军队的指挥权掌握在洋人手中,这让清朝的文官武将都心存不安。尤其是这些外籍指挥官,毫不懂得中国官场的复杂规则,一心想着“凭实力说话”,常常无视上级命令,使得像李鸿章这样精于官场的高官逐渐感到,这支军队有可能成为隐患,甚至是“定时炸弹”。
李鸿章一开始并不急于摆脱常胜军。毕竟,在清朝的衰弱和太平天国的强大面前,常胜军的确在初期帮助清政府赢得了不少战役,尤其是在南方的多次战斗中,常胜军的作用不容小觑。然而,李鸿章是个极具政治智慧的人,他深知,虽然这支军队能打胜仗,但如果继续让洋人掌握军队的指挥权,必然会威胁到清朝政府的稳定以及自己的权力。
更重要的是,华尔和白齐文等外籍指挥官往往傲慢无礼,根本不把李鸿章等清朝大臣放在眼里,这让李鸿章开始动了小心思:既然这些洋人如此轻视中国官场,那就让他们在这片官场中慢慢迷失,最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。
淮军崛起,逐步取代常胜军
李鸿章的计划并不复杂,初期他依靠常胜军作为清朝的先锋,顶住外敌的压力,同时悄悄地壮大自己的淮军。淮军是李鸿章自己创办的部队,从一开始,李鸿章就立下了让淮军成为清朝最强军队的目标。在这个过程中,李鸿章对西方军事装备和战术有着充分的学习,他并不保守,甚至敢于大胆引进洋式武器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淮军逐渐发展壮大,尤其是在经历了苏南战役之后,淮军的战力得到了质的提升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常胜军开始显得不再不可或缺,李鸿章也巧妙地通过不断强化淮军的战力,让常胜军逐步处于被动地位,最终变得无法独立作战。
官场博弈,巧妙削弱常胜军
尽管常胜军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清政府,但它的经费和资源依然来自清政府财政,这为李鸿章提供了操作空间。李鸿章开始通过拖延军饷的发放,巧妙地削弱常胜军的战斗力。同时,他还利用官场上的种种手段,逐步削弱常胜军在清廷中的地位。
特别有趣的是,华尔和白齐文等外籍指挥官对中国的官场文化显然不感兴趣,认为凭借军事力量,他们可以无视那些繁琐的官场规则。然而,他们却没有意识到,这种傲慢的态度恰恰给了李鸿章“借力打力”的机会。李鸿章没有直接与他们对抗,而是通过官场规则慢慢“架空”了他们,让这些外籍指挥官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困境。
随着李鸿章的“冷处理”策略奏效,常胜军的士气开始下降,面临经费和物资的困扰。而与此同时,李鸿章领导下的淮军却日益壮大,战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外交博弈,巧妙遣散常胜军
李鸿章知道,解散常胜军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决策,还需要在外交上谨慎处理。毕竟,常胜军的建立是洋人华尔亲自主导的,如果突然解散,可能会引发外交上的矛盾。为了避免直接与洋人发生冲突,李鸿章采取了“软硬兼施”的策略。
一方面,他继续拖延对常胜军的支持,使得这些外籍指挥官陷入困境;另一方面,他通过外交谈判,逐步与洋人达成妥协,将常胜军的外籍指挥官逐步遣散,并成功让这些外籍军官退出常胜军的管理层。最终,常胜军的外籍官员被遣散,剩下的士兵也逐渐融入到淮军之中。
李鸿章的这一手外交博弈堪称极妙。他不仅成功地解散了常胜军,还在不伤害洋人面子的情况下,让常胜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。随着常胜军的解体,李鸿章的淮军成为了清朝军队的主力,不仅战力得到加强,还有效避免了外来军队对清廷的潜在威胁。
结语
从常胜军的风光到最终的解体,这一过程不仅是清朝末期军事改革的一部分,更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官场博弈。在这场博弈中,李鸿章凭借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干,成功地化解了常胜军的威胁,并最终实现了淮军的崛起。常胜军曾是清朝对抗太平天国的利器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鸿章逐渐认识到,依赖外来军事力量并非长久之计。通过精心策划的官场手腕和外交智慧,他成功解散了常胜军,使得淮军崛起,最终稳固了清朝政权。这个过程中,李鸿章的智慧和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。正如古语所说:“兵者,诡道也。”李鸿章的这场胜利,正是他“诡道”运用的最佳例证。
参考资料:
常胜友军“洋枪队”为何成为李鸿章心头之患 凤凰网 2010.2.4
发布于:天津市人人顺配资-排名第一的炒股杠杆平台-配资门户论坛-个人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